考试科目:工程经济 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相关课程:环球网校二级建造师考试培训视频课程简章
工程类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监理工程师 一级造价师 二级造价师 一级建筑师 二级建筑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结构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二级消防工程师
工程类  注册测绘师 环评工程师 城乡规划师 房地产估价师 电气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暖通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给排水工程师 造价实训 BIM
财经类  初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 初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师 税务师 统计师 初级审计师 中级审计师 基金从业 证券从业 期货从业 银行从业
健康类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卫生职称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口腔执业医师 健康管理师 育婴师 中医康复理疗师 中医养生保健师 小儿推拿师
综合类  导游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咨询师 社会工作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人力资源经理 人力资源实训 软考高级职称 软考中级职称 英语翻译资格 公共英语
    当前位置: 环球网校 >> 一级建造师 >> 考试资讯 >> 管理与实务模拟试题 >> 文章内容

2008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习题2

  1、1.背景材料:某桥主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地质依次为表层5m的砾石、37m的漂石和软岩。主要施工过程如下:
  平整场地、桩位放样、埋设护筒,采用冲击钻成孔。下放钢筋笼后,发现孔底沉淀量超标,但超标量较小,施工人员采用空压机风管进行扰动,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之后,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35cm,且导管口处于沉淀的淤泥渣之上,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5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格后,灌注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18cm,在整个过程中连续均匀进行。
  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问较长,在混凝土中加人缓凝剂。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10m时,出现塌孔,施工人员用吸泥机进行清理;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埋管,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入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进行到32m时,又一次堵塞导管,施工人员在导管始终处于混凝土中的状态下,拔抽抖动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完成。养生后经检测发现断桩。
  2.问题:
  (1)断桩可能发生在何处,原因是什么?
  (2)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3)塞管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2、对于支承桩,宜采用(  )清孔。
  A、换浆法
  B、抽浆法
  C、喷射清孔法
  D、掏渣法
  3、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包括成本最低化原则和(  )原则。
  A、成本管理科学化
  B、全面成本管理
  C、成本责任制
  D、成本管理有效化
  E、成本管理数量化
  4、1.背景材料:某公路路面工程,里程桩号为K5 000~K29 000,总长度为24km。路面结构层分为级配砾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面层(单层)。建设单位(业主)希望施工单位尽可能用最短时间完成该路面工程施工。施工单位根据自己的能力准备组织2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以完成该路面工程。每个路面施工队的施工能力相同,各完成12km。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底基层专业队组(班组)施工进度(速度)200m/d(已经包含各种影响,下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150m/d,养生时间至少7d,所需工作面的最小长度为1000m;沥青面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为160m/d,所需最小工作面长度1200m。要求施工单位用最快方式,根据上述给定条件组织路面工程线性流水施工。以下是施工单位所作的计算和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1)各结构层工作的持续时间计算为底基层60d,基层80d,面层75d。
  (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逻辑关系STS(开始到开始)搭接关ぁ考试考试网一级建造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000/200=5d。
  (3)基层与面层之间的逻辑关系STS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200/150=8d,考虑到基层的养生至少7d,所以基层与面层的开始到开始时间间隔为8 7=15d。
  (4)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路面工程的总工期=5 15 75=95d,其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表示如下:

  2.问题
  (1)评价采用2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这种施工组织方式的前提条件和实际效果。
  (2)评价该施工单位所进行的计算正确性以及进度计划安排的合理与否。
  1)各12序的持续时间的计算是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关系选择正确否?为什么?有错请改正。
  3)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时距计算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4)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搭接关系选择正确否?为什么?有错请改正。
  5)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搭接时距计算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6)路面工程的总工期的计算以及其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表示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5、以人工方法牵引光缆时,应在井下逐段接力牵引,一次牵引长度一般不大于(  )m。
  A、500
  B、1000
  C、1500
  D、2000
  6、在梁段顶推施工中,当水平千斤顶顶推一个行程后,应用竖向千斤顶将梁顶高,以便拉回滑块,其最大顶升高度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不超过(  )。
  A、5~10mm
  B、8~13mm
  C、10~15mm
  D、15~20mm
  7、在浇筑箱梁顶板和翼板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开裂,浇筑顺序应为(  )。
  A、从内侧向外侧分两次完成
  B、从内侧向外侧一次完成
  C、从外侧向内侧分两次完成
  D、从外侧向内侧一次完成
  8、导致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断桩的原因有(  )。
  A、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太大,运输距离过长,混凝土和易性差
  B、计算导管埋管深度时出错,或盲目提升导管,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C、钢筋笼将导管卡住,强力拔管时,使泥浆混入混凝土中
  D、桩底清孔不彻底
  E、导管接头处渗漏,泥浆进入管内,混入混凝土中
  9、1.背景材料:某一级公路处于城市郊区、施工期间社会车辆流量较大,基层铺筑完工后需要开放交通。其中A合同段里程桩号为K0 000~K10 500,主线长10.5km,一次建成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4.5m。该路面基层为二灰砂砾,面层为沥青混凝土。施工单位的部分施工工艺如下:
  (1)二灰砂砾拌合设备,采用双卧轴强制连续式搅拌机,通过调整喂料皮带的转速及冷料仓口开启高度,计量每种原材料用量。拌和用水通过流量传感器控制;
  (2)拌和料运输全部采用5t自卸汽车以减轻对下层的影响;
  (3)摊铺采用摊铺机,半幅基层宽11.15m,采取两次摊铺成型;
  (4)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先振压2遍,再静压2遍,至密实;
  (5)二灰砂砾碾压结束,表面开始泛白即及时进行洒水养生,7d后开放交通。

  2.问题:
  (1)判断施工工艺中第1~第4条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2)第5条存在什么问题?说明理由。
  10、当箱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一般控制在浇完混凝土(  )天,就可进行预应力张拉。
  A、3
  B、4
  C、5
  D、6
  答案
  1、 (1)
  1)可能发生在10m处:吸泥机清理不彻底时,形成灌注桩中断或混凝土中夹有泥石。
  2)可能发生在27m处;采取强制提升而造成导管脱节。
  (2)进水、塞管、埋管。
  (3)可采用拔抽抖动导管(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ぁ考试考试网一级建造导管内来疏通导管,或在导管上同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
  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2、B
  3、ABCD
  4、(1)平行施工(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进度快,所需的资源量大。采用两个路面施工ぁ考试考试网一级建造队的前提条件是该施工单位要有足够的专业设备和人员(即足够资源量)。从背景材料的描述,该施工单位具备此条件。采用平行施工方式能达到缩短工期的要求,两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的组织方式能达到预期效果。
  (2)在工作(工序)持续时间计算和进度计划安排方面:
  1)工序的持续时间的计算是正确的。
  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关系选择的正确STS;因为底基层快于基层。
  3)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时距计算方面是正确。
  4)基层与面层之间搭接关系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面层速度快于基层不应选择STS(开始到开始)的搭接关系;应该为FTF(完成到完成)搭接关系。
  5)搭接时距计算是错误的;应该除以两者中较快的速度=1200/160=7.5d,应该取8d。考虑到养生至少7d,所以FTF=8 7=15d。
  6)路面工程总工期的计算错误;应改为,总工期=5 80 15=100d。
  进度计划横道图的表示是错误的;进度计划横道图的正确表示应为:

  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5、B  
  6、A  
  7、D  
  8、ABCE
  9、(1)第(1)、(2)、(3)条正确。第(4)条中“先振压2遍,再静压2遍”不正确。应“先静压,再振压”。
  (2)7d后不应该开放交通,开放交通前应喷洒透层油后铺筑下封层。因为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与粒料的半刚性基层上必须浇洒透层沥青。基层在沥青面层铺筑前,要临时开放交通,防止基层因车辆作用出现水毁须设置封层。
  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10、A




上一篇:2008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习题1
下一篇:2008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习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