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我国在总结基本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于1983年将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从而明确了项目投资决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项目在资金、技术、人员、工程条件、投资环境及预期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项目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分析论证,全方位考察资源配置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协调性及实现程度,在经济和社会双重利益的基点上决策最佳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四个部分。市场分析包括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趋势综合分析;技术分析包括项目和企业概况审查,资源条件,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厂址选择条件,环境保护措施,工艺和设备的选择等;财务分析主要指企业层面的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主要指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可行性研究作为基本建设程序中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行性研究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讲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事物本身的科学规律,这就要求建设项目投资要重视可行性研究,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另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在项目建设中,要求可行性研究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作为重点内容,这不仅仅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就是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通过对若干个投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最优选择,这个过程的依据就是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还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方案多变造成人、物、财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审批制度,确保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
第三,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第四,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确定的项目实施方案框架内,落实项目的各项工作,并与设计、监理、施工、供应、资金融通等单位签订有关合同。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项目参与各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同时也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了定向决策的依据。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有理、有据的论证涉及新建项目的各项因素,提高分析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五,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设计、设备订货、施工准备等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其他建设前期工作。
第六,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并施以一定的调控管理。
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可行性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各类建设项目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有效控制投资、保证科学决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我们有必要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改进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
1、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不充分
有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依据国家、地区及行业等的长远规划;没有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依据资源报告;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藏资源报告;建设投资估算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依据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没有依据必要的财务指标和参数等。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不完整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择及建设条件论证、项目规划方案、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结论等。但实践中存在应设的篇章缺少或篇章中的内容不全等现象。例如,有的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有的缺少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也没有风险分析。
3、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报告中应该包括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点不鲜明,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致使可行性研究 “走过场”或只重视技术方案的评估而忽视经济效益分析评价的现象。例如,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缺少主要设备的计算方法;节能篇中只是轻描淡写,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环境保护仍沿用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这些问题使评估者难以从可行性研究中找出研究的要点和结论。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些受托单位或咨询机构往往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投审批者所好,掩盖矛盾和风险,为“可行”而研究,报喜不报忧,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如有的有意压低建设投资额,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的不分析风险,或有意降低风险;有的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与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没有挑选余地;或虽有几个方案,但论证时带有倾向性的侧重论证某一方案,对其他方案研究不深,分析对比简单,常常一带而过。
5、可行性研究过程不规范
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由各方面的人才,如工程师、规划师、经济师等组成专门的可行性研究小组,对建设项目从各个角度是否可行进行考察和分析论证。可是,有些项目根本没有成立可行性研究小组,只是由建设单位自己凭主观经验编写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交给上级部门,草草了事。有的建设项目虽然成立了可行性研究小组,但其成员不是缺少工程师,就是缺少经济师,对可行性研究工作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
6、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指标等不够合理和科学
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研究依赖于大量的数据,采用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论证,但在论证过程中,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是困扰可行性研究可信度的大问题。例如,低估投资预算,高估收益,夸大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缩短建设期和效益回收期,选择次要和辅助评价指标,回避主要指标,忽视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单一,采用人工计算方法,不利于基础数据调整和多变量分析。
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改进对策
1、加强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制度建设
首先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强化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按国家的相关法规要求规范投资行为,不断增强投资者的市场意识和风险认识,增强其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自觉性,把可行性研究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制度和评估决策制度,排除干扰,严格按章办事。
其次要建立市场约束机制。对于规划、设计院所的业绩、信誉,每年应由权威机关评价并进行公布,业绩好、信誉高的院所应受到尊重;有项目的企业首先选择委托;业绩差、信誉低,有不道德行为的院所应受到谴责。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对可行性研究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加强对可行性研究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同时应加强对可行性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严于律己、客观公正、独立负责、质量第一等方面的要求是最为基本的。
2、以技术生态理念指导可行性研究
技术生态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其这种匹配组合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在系统范围内获取最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技术存在的本身就有生态的问题,这就要求可行性研究中的评价,不仅要体现利益最大化原则,还要将评价系统建立在技术生态系统的架构之下,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纳入生态内容的项目评价,最终要做到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未来相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相统一。
3、切实搞好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
进行项目市场调研时,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对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基础性调研工作,摸清市场有效需求规模和潜在需求规模,为项目拟建规模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要运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科学方法,实现市场调查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说明的转变,改变重技术轻市场的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研究及其成果的表达,具体的说,就是除了要能定性说明拟建项目在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和需求方面的存在形式外,还需满足市场预测对调查在时间跨度上的定量要求。因此,在完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要运用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基本经验,对所取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建立能反映市场规律的预测模型,用数据或图标的形式把定性的市场分析转化为定量的说明,以对未来项目的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分析预测和判断。预测模型的建立要避免手工计算,充分利用一些软件如SPSS、SAP等完成,这就要求可行性研究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4、深入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财务评价是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财务评价主要包括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分析(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下面单独论述),盈利能力分析通过计算项目的盈利性指标来考察,是项目财务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其结论对投资决策起着主导作用,项目只有通过了盈利能力分析,才有必要进行清偿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分析。反映建设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利润率等,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比较简单,可作为评价时的辅助指标。动态指标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率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是评价时的主要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用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对建设项目的互斥方案进行评价时,一般情况下两者会得到相同的结论,但在互斥方案的现金流量模式、寿命期、投资额不同时,两个指标得到的结论可能会出现矛盾,这时,可以结合共同寿命法、等效年金法、外部收益率法或其他辅助指标进行评价。
5、做好项目风险预测和分析
用上面的指标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时,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建设项目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如果这些预测值与市场实际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那么它会误导决策者,这种由于预测现金流量的错误导致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叫做预测风险。基于此,我们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时,必须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对财务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敏感性因素,揭示项目的市场风险和主要因素的风险等级程度,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这是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的深度要求。
对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预测风险,我们一般可以选用或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模拟分析、概率分析或决策树分析等方法,进行模式化定量处理,还要给出敏感性分析图和盈亏平衡图,用可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的量化结果和形象化的图表来说明问题,便于直观地确定关键的敏感性因素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还应该引入实物期权,因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可以看作是对实物期权的评价。例如,某建设项目按照目前的预测其NPV为负值,但如果等待两年后投资,其NPV为正值,这样企业就面临着投资时机的选择,该情况下等待期权是有价值的,与等待期权类似的还有舍弃期权、扩张业务期权、收缩业务期权等。总之,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应该建立在动态基础上,对项目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加以考虑。
6、重视项目评估过程,尝试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
项目评估是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涉及内容进行的再评价。作为对项目经济性的重点评定和估算,项目评估是项目前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可行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合理意义重大。因此,对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工作,必须对其操作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在选好评审人员、搞好评审组织与预审、选准评审工作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积极改正,并做好整改记录。只有经修改完善复审合格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可做出评估结论,以防可行性研究的评价与决策审批过程流于形式。做完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中,还可开展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即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环节前移,实现真正的源头审计管理,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与规范,以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上一篇:谈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
下一篇:通信工程项目如何抓好施工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