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统计工作在项目管理与控制中的实践意义
一、运用统计的方法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对施工项目的总体管理和控制
在工程项目管理控制中,首先而且最能直接反映统计工作作用的,莫过于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采用统计的方法,在调查研究、宏观谋划和预测、决策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施工的目标,选择实现预定目标的方案,编制计划并以此来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项目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统计计划管理明确企业和项目的方针目标,便于日常管理的目标展开和员工按目标自我控制,促使项目各业务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为企业适应市场要求进行调整,提供有关依据和对策,这也是统计计划管理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介入施工项目、接到设计文件以后,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现场调查、了解掌握工程项目所在地的人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可供利用的水源、交通、通信、电、砂、石料、征地、取土等情况。既有线施工还要了解既有设备的产权,行车运输以及地下建筑物,通信信号和电力线路走向分布等情况。这些资料的获得相当一部分要来自于历史统计资料,实际上这种调查的过程既是对现场各种历史统计资料的利用,又是新形成的统计资料与历史统计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
二是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汇审。进行现场勘察复测,计算工程数量,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技术交底、交接桩并进行贯通测量,及时增设护桩和布置控制网,在此基础上对工程项目作综合性评估,具实计算工作量,编制有针对性的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
三是依据工程件名组建项目部,按照工程工作量的大小、工期要求、技术质量要求确定现场管理、作业人员、技术力量、设备、材料等资源的配置。这些工作的进行和实现,无论从理论意义上来讲,还是从实践意义上来讲,都与统计工作息息相关,功不可抹。
二、发挥统计手段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确保施工质量有序可控
只有知道想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这也正是做好统计工作实际价值意义之所在。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的好坏,不仅仅要依赖施工主体的质量意识或者某种管理体系,也离不开统计手段。在实际质量管理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统计管理的过程。而质量控制对于工程项目所要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的每一个目标、环节和数据,都是建立在对控制对象不断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生产过程是施工项目质量形成的重要基地,也是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因此,生产过程的质量统计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实践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施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和关键工程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的工艺方案要明确工艺原则,提出主要件目录,明确控制点。编制作业指导书要明确作业内容、使用的设备、材料、装备、作业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制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计划,目的在于保证关键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二是要通过实地调查统计,鉴定相应工序作业指导书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鉴定其生产能力是否符合规范。要在生产工艺流程中设置必要的检验工序,以便对工序、工程构成部件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
三是进行生产过程控制。从原材料采购、进入施工现场到制成成品,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和工艺等技术文件的规定、控制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以保证制造质量符合设计质量的要求。控制现场使用的技术文件,严防技术文件的混淆误用,并控制工艺文件的修改。
四是质量检验验证和不合格品的纠正。通过检验把关,防止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确定质量的性质、并作出处理、调查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质量问题等级评价,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计划并组织鉴定措施的效果等。通过以上措施减少损失,降低质量风险和质量成本,以获取理想的质量效益。
三、重视统计管理在建立项目安全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中的规范控制指导作用施工项目的安全控制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管理活动,从工程项目实施的发端到终端,无论是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保证措施的制定实施,还是安全目标的确定和控制,统计管理始终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至少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找到统计管理在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现实价值。一是项目安全目标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比如企业每年制定的安全目标一般体现比较明确的量值目标和量化。那么这些目标和量化值是怎么来的呢?严格意义上的分析,它应来自于企业管理主体对企业生产的特性,项目施工的安全风险度、安全的规律性以及在对本单位历年安全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和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项目施工安全目标的制定确立也必须遵循这样一条规则,只有掌握了安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才能把握规律性,实现可控性。这一点使每个项目管理主体应当认真对待和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二是项目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具有开放性,这个体系的形成既不能是他人经验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对现有施工项目就事论事。而是在吸收别人安全管理体系的优点和长处,结合现有施工项目实际的基础上,建构具有适应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特色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从这个过程中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的人讲得好,我们的一切安全规章和制度,都是从历史的经验和血的事故教训中总结出来。由此可见做好统计工作在加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三是运用统计的手段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和过程控制。施工项目的各道工序和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安全要求,不同的控制重点和规范,项目管理者必须在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现场施工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筛选、确定控制关节点、制定具有针对性措施加强预防,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管理者对这个问题常常不以为然,不作调查研究,抓不住重点,制定的措施只满足于纸上谈兵,与实际情况相去甚然,根本发挥不了措施的作用,使措施成为了“错施”。这种现象是抓安全生产中的一大禁忌,也是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的一大败笔。
四、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离不开统计工作的监督与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实际上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构成成本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监督和限制,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各项费用支出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确保成本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里发挥统计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作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我们现行实施的项目管理要求来看,项目责任成本形成的依据主要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量所构成的各种资源配置量。在实践中责任成本的编制应充分体现总量控制、要素控制和过程控制与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目标相对应、相衔接、相制约、具有可操作性。
1、强化责任成本总量控制。
坚持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的目标成本作为最高限额进行控制。目标控制是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关键,因此施工项目承担者必须在上级下达的责任成本目标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本项目实施性责任成本预算,形成责任成本总量控制目标递减的自我控制目标。自我加压,增大各要素责任成本的风险度。当然,这样做必须充分考虑控制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各种比较分析和综合统计评估,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味追求降低责任成本而引发出的负面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无论是自己的员工进行作业还是外用工作业,如果无利可图,这样的事谁也不会去干。因此,责任成本的扁平控制应限制在适度范围,保持一定的弹性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责任成本要素控制。
构成责任成本的要素很多。如项目生产计划、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设备使用、技术管理、劳力调配、财务管理等等。每一个要素都具有统计管理量的规定性。如劳动力和工费控制、干部、人事部门必须依据工程量的大小、强度、难易度、工期要求等因素计算所需的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劳动力定员,核定劳动工资标准。项目部要依次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指标,责任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就细化分解到什么程度。工程分包是我们在项目施工中控制难度比较大,存在问题比较多的方面。内部分包控制还较易掌握,尤其是对外分包情况就比较复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在严格外包队伍资质、履行法定手续的同时,对需要外包的项目、工程量、质量、安全、工期等指标必须作认真的统计测算、提出明确的要求,实施严格的管理控制。以上诸要素控制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成效和效益目标是否能实现,加强要素控制的统计监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3、强化责任成本过程控制。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最容易造成损失和效益流失、弱化管理、消耗成本的重要环节。由于它是动态的,所以不易把握,也往往被人忽视,习以为常,见多不怪,我们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吃了苦头。近两年,在开展“三项攻关”活动中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材料采购、通过归口和计划统一管理、集结批量、招标比价、比质、比工程包价的方法,节约了采购资金,降低了工程成本,避免了暗箱操作,遏制了违法违规,显见成效。在外用工使用上,一律采取招标或邀请议标、发包单位成立招议标和评标小组,监督部门参与全过程监督。确定队伍后,有关部门对合同进行复审,经行政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合同专用章后生效。合同总包价根据工程数量、劳动定额计算工日确定工费、按包清工方式一次包死。民工结算时经审计部门审计无问题后,财务部门方可付款,还有采取选点选项经济活动分析,过程动态考核监督,成本效益“一票否决”等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堵塞漏洞,进行纠偏。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在项目管理控制中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作用于项目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学习、掌握和运用统计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及分析方法
下一篇: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