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国际惯例承包工程的体验及思考
工程总承包在国外有很多种模式与方式。华为杭州生产基地工程总承包,采用的是国际工程CM管理模式。其主要内涵就是按照CM管理方式、运作机制来组织实施项目管理。业主仅指派业主代表,而把有关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全过程授权给建筑师。这种管理模式,使建筑师处于整个工程总承包的最高地位,大有说一不二的权力。而工程的合同管理则处于核心地位,建筑师以合同为依据对总承包从技术、进度、质量安全、材料、设备等进行指令性管理,总承包方则按照各项指令协调好分包单位,同时进行施工作业管理。该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投资、减少风险。这一建筑师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无疑是对传统项目施工承包管理模式的新挑战。
的确,长城建设集团一公司“华为”工程项目部,在施工前期对此管理模式很不习惯,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方式都很难适应。仅塔吊安装基座处理技术方案,就被建筑师退回五次。退回的理由,并不是技术方案不可行,而是有关安全技术数据不齐全,这一事件对项目班子全体管理人员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触动。对此,个别项目管理人员认为这一管理模式太严、太烦,而且还有抵触情绪。
为了尽快适应这一管理模式,项目部派有关人员专程去深圳学习有关管理经验,还将带回来的大量资料与班子全体成员一起学习交流。使大家认识到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要学的不仅仅是在管理内容和运作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上接轨。自觉了解和熟悉国际工程管理惯例,适应国际规则,逐步缩小差距向国际惯例靠拢。其次,要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信守、履行合同承诺。学会按合同要求,制订实施以安全优质为核心内容的目标管理,实现均衡生产。再一个就是要坚持为业主、建筑师、监理,以及分包单位提供最优质服务为宗旨,开展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做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对业主、建筑师、监理,以及分包单位提出的要求,要深化、量化到每个管理人员和作业班组,谨慎对待每一项工作细节,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并追求工作质量的完美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业主、建筑师提供期望的进度、质量和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国际工程管理的“精、细、严、实”的管理理念,在项目班子逐步深入人心。学习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也由感性进入理性,想问题、办事情,以合同承诺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施工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成为项目全体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这一新变化不仅得到了业主、建筑师的肯定和好评,而且还给各项管理工作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视合同为“圣经”,是国际工程管理的核心所在
在国际工程管理中,合同就是法律,就是“圣经”。一切按合同承诺实施是国际规则。“华为”工程总承包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自然要围绕“合同”做文章。
由于参与协作施工“华为”工程的分包单位有14家,各工种交叉施工分项多,因而作为工程总承包,要全面协调统筹管理。为了加强管理力量,项目部配备了30多人的管理班子,采取施工员分块管理,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同时外聘了有关专家参与分包专项管理。为按时实现合同的各项承诺目标,项目部在履行合同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加强合同交底,深化施工设计。以合同文件所规定的条件为要求,是国际工程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项目部把合同承诺条款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加大合同交底力度。要求各分包单位、各施工区块的施工员、作业班组,认真履行合同条款。同时,项目部按照合同文件规定的大小节点工期要求,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图纸的二次深化设计。同时,还对专业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和分段作业指导书进行深化与细化。在得到建筑师同意实施的指令后,尽快做好各项施工技术方案的交底工作。由于深化设计细致周详,大大减轻了施工员的负担,使施工员得以全身心地投入现场管理之中,为每一项施工计划快速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2、监督计划落实,记录施工过程。履约合同讲究计划性,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常用的一种现场施工管理办法。“华为”工程实施的是每季、每月、每周的“滚动计划”,该计划特点是动态的、滚动的安排,与我们平时常用的月计划图或以文字书写的计划安排有所不同。它讲究的是连环性、超前性,既有上周需要整改完善的工作,又有本周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还有下周工作的提前安排。其优点是可使每一个计划周期内各种资源及工作安排得以整合调配和不断完善。为了抓好计划的执行与落实,项目部专门设置了一个计划部门,各项合同和计划的实施,由计划部门牵头落实、检查和监督。在执行计划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包单位、各区块施工负责人、作业班组对所有工作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以文字数据或图片、录像画面依据来说话。即记下所做的,做你说过的,说你应该说的。而项目部则将每周、每月完成的工作进度简报、现场完成部位的照片、录像和下周下月生产安排,以及合同履约情况、人力资源、机械设备和资金需求情况等及时汇总报业主、建筑师检查审核,接受监督。这种及时与业主、建筑师沟通的做法,既可促使建筑师早日接纳、签字项目部对下一阶段分部、分项施工的实施方案早发指令加快工程进度的推进,又能够在项目后期对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提供佐证,总承包也可以此为依据提出索赔。
3、依托合同管理,重视实绩考评。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工作运行达到合同所要求的标准,项目部每周召开一次管理例会,听取分包单位、施工员上周计划完成情况,对完成实绩进行综合考评。同时,按照专项合同要求检查劳动力、施工机具、设备、材料、资金等使用落实情况。收集每周实际进度完成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或作相应的调整。每月还进行一次总评,考核合同履约情况,并实施奖惩。
正是项目部依托合同相关条例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尽心尽职抓好施工深化设计,全力协调好各分包单位和各区块、阶段的施工管理,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作业班组的积极性,促使该工程进度不断加快。进而使整个工程施工达到了按时投入安装、按时完工投入试运行的计划目标,为业主的投资发挥了预期效益。
三、以建立质量、安全的保证体系,确保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不仅要认真履行合同条款,而且还要按规范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优质和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这对“华为”这项大工程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挑战。
为此,该项目部在质量管理上,严格按照集团通过国际认证的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和健全项目、班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网络,制订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在各阶段质量管理中的任务和责任,对工程施工每一道工序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保证质量体系正常有序的运转。
为了确保各项分项分部质量优质目标的实现,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技术部门及时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切实做好深化设计和制订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在经得建筑师的同意指令后,及时做好与各专业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施工员的交底工作,然后再由专业工程师、施工员根据施工进度,按部位和操作项目向各分包单位、各作业班组进行质量技术交底,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样,对各班组工序操作,项目部不仅要求严格工序管理,抓好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而且还要求做到以每道工序质量来保证分项分部质量,从细节做起,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从而使该项目质量达到产品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齐头并进的目标,进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国际工程管理同样非常强调安全生产,要求项目管理在避免事故发生的同时,把健康、环境保护等也纳入安全管理之中,即HSE管理,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按国际惯例总承包工程的效应及体会
“华为”工程项目部在18个月的总承包管理中,不仅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施工新形象,赢得了业主的赞扬,同时也显示了项目部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实践中善学习、会管理、敢创新的综合水平。该工程不仅被建设部评为2006年度科技示范工程,而且由该项目部独创的《整体浇筑混凝土防静电水磨石施工工法》被评为2005年浙江省省级工法。而该工程质量分别被评为杭州市建筑工程“西湖杯”奖和市优秀装饰奖。由该项目部工程质量QC小组完成的《提高大面积防静电水磨石施工质量》的QC成果,被评为杭州市建筑业QC小组成果二等奖。该QC小组被还评为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全国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同时,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为”工程实施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的总承包管理模式,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依据合同管理,从传统施工管理到国际现代项目管理全方位的转变过程,可以说既锤炼了管理队伍,又摸索和积累了国际工程管理的有益经验。
一是增加了工程总承包对各方利益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虽然“华为”工程总承包还不是国际工程总承包中档次最高的管理方式,但毕竟采用的还是以业主、建筑师满意度和以工程合同为管理核心的国际工程管理方式,因而从中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凭借合同来实现对各分包利益的协调与管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合同的条例要求,来实现总承包与各分包知识与技术的互补和管理的彼此促进。
二是懂得了工程总承包中设计与施工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在“华为”工程总承包中,虽然有自己的设计队伍和相应专业设计人员,但还是聘请了相关设计专家,这对工程总承包强化施工图深化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实践,懂得了企业今后要走工程总承包之路,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与档次,同时还要发展各类专业施工详图的集成设计能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同步发展,才是工程总承包的发展之路。
三是了解了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正如长城建设集团董事长葛相校所说的:“华为工程在总承包管理模式上的探索,要学的不仅是国际工程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更应懂得了解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把握国际工程特点,逐步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并以此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而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才是我们企业今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所需的经验,也是我们这次学习探索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考试考试网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上一篇:项目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体会点滴
下一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