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公路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及对策
短时间的破损基本上是公路完工不久后产生的,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是水损引起的唧浆、坑槽、车辙和裂缝;而更深层次的破损则是公路路面最致命的危害,这种损坏往往需要对基层进行大修,不但经济损失很大,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在现有公路设计中存在着“先天缺陷”。从目前交通情况看,公路的车流量已远远地超过了设计预期,甚至在许多地方把交通量调查当儿戏,从根本上无法正确预计设计年限内将会出现的交通量;许多小桥涵仍采用板式空心梁结构,单板受力的情况比较明显,在车辆碾压下,容易出现裂缝、脱落、桥面铺装层破碎等病害,更难以承受超限运输带来的沉重压力;有的路面在设计上面层级配不合理,地表水下渗到中面层后,自由水不易蒸干或渗出,当其受重车挤压时极易出现病害;半刚性基层在高等级路面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半刚性基层容易开裂,反射到表面,路面进水后,因基层强度较大,很致密,水很难排出,极易造成路面界面条件和受力状态的变化。在中央隔离带上搞绿化因隔离带未进行表面封闭也是水渗入路基的原因之一。
二、施工质量、技术、材料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路面早损的重要原因之一。路面离析和不均匀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局部渗水,使路面出现病害。施工中压实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片面追求平整度,不能在温度较高的时候及时压实,不敢采用轮胎压路机,这样就造成了路面表层看起来很平整,但通车之后不久就很快衰减,出现车辙。沥青路面在施工中分层进行,施工中层间清洁不到位出现污染,造成层与层之间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些路段的施工工期、路面结构密实度的控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造成了路面早损。
三、路面早期损坏最严重的问题是管理上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的公路里程在快速增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一些地区为片面地追求数量,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由此引发了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处理到位,例如软土层的处理问题,国外的经验普遍是提前几年先修路基,运行几年后让其自然下沉,然后再修基层和面层,这样路基和路面就比较稳定了。如此今后的当务之急,决策者们就应该在重视数量的同时,还应在重质量上下工夫了。此外,部分监理在控制质量方面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机制也是个大问题。
四、在养护管理方面,一是养护不及时。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采用层铺法施工的贯入式路面和表面处治,初期及时养护更为重要。二是养护方法不当。有些养护人员,在沥清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或洒布机喷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平,造成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
我认为治理路面早期损坏,应该预防为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到位,科学合理确定公路施工设计技术标准。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出发,并结合科学预测远景交通量,合理确定路面宽度和路面、桥涵结构等主要技术指标,科学设计,严格审查。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层的防渗性。另外也应该分析是否应该把小桥涵改板式空心梁为现浇混凝土板,改进大跨径桥梁连续缝的设计以提高桥面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年限。
二、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强化管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并且要严格按照施工、监理等有关规定,选择合格的施工、监理队伍,严格按规范要求其进行施工和监督。管理到位,首先认识到位,其次是管理力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要落实到位;严格把好材料关和验收关,一定要严格验收,提高质量意识,坚决贯彻质量终身责任制度。
三、在现今超限运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控制轴载,整治超限运输已经是提高公路使用年限的一个关键步骤。针对目前的公路技术标准,科学合理地提出一种方案看看其究竟允许什么样的车辆运行,禁止超过多少吨位的车辆通行,并呼吁有关部门规范汽车制造、改装的标准,坚决遏制适合超载的改装行为,从源头上堵住超限运输的出口。治理超限运输应长期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加强养护力度,改变以往对养护工作不重视的态度。对已经出现的病害及时处理,避免病害的加深、加大。经常性的小规模修补,并不一定比间断性的大修花费高,而且养护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断交,不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造成大的影响。(爱上考试网二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上一篇:土钉墙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速公路路基填料含水量选择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