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观念也得以更新。许多企业纷纷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获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和技术进行是导致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两大根本经济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成本法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逐渐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先进企业所采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传统成本计算法重视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对间接费用则以单一的数量标准为基础进行分配,在产品品种单一、间接费用比例较小的情况下,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然而,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已经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必须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引起企业的经营决策失误。因此,改变不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已经非常必要。
同时,技术发展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项非常耗时和复杂的系统。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传统的手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在成本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
2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理论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计算引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其基本原理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来追踪成本核算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应按2个步骤来归集和分配成本:第1步,确认企业的作业,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库。第2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为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的实施步骤如下:
(1)辩认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各项作业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特定的作业。作业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作业的确认应按照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
(2)将同性质的作业归集为同质作业库
企业的每一项作业均会耗费资源,发生成本。因此,必须将性质相同的作业归集成同质作业库。
(3)依作业库汇总成本,并依费用性质记录
将作业归集为作业库后,每一作业库即成为一成本收集中心。对每一作业库所耗用的资源成本,必须通过会计基本功能加以辩认、记录与汇总。在记录时,仍是依费用(成本)性质,以适当的科目加以记录,例如差旅费、运输费等,但必须能分别归属到各作业库,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针对不同作业库及不同性质的费用,给予不同的编码,才能在后续的作业中依不同目的作分类与汇总。
(4)选择适当的作业动因,建立成本分摊方程式
在确定作业库,归集相关成本后,应选择适当的作业动因,建立成本分摊方程式。该方程式的意义将为每一作业库实际成本或预计成本,依实际或预计作业水平量,计算出每一单位作业动因的成本分摊率,亦即建立成本与单位作业动因间的关系。
(5)将成本分摊到不同产品
依据产品在每一作业动因消耗乘以成本分摊率,得到产品消耗每一作业库的作业成本。将产品消耗的各作业库的作业成本汇总,则可以将全部间接费用归集分摊到不同产品。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品消耗的直接成本,计算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特点
在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下,总成本的表达式为:
y=a b
其中,y为总成本,a为固定成本,b为单位变动成本,x为产量。
固定成本a在分配时采用某一数量动因(假设为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以H代表总工时,R为间接费用分配率,则a=HR
再按照每种产品消耗的人工工时予以分摊。
面貌一新 作业成本法下,通过设置各个作业中心分别归集费用,再按不同的成本动因及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分配到产品上去。即
a=a1x1 a2x2 … anxn
a1,a2,…,an为单位作业成本x1,x2,…,xn为作业量。
由此可见,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的分摊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提高了成本动因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成本动因与作业消耗的相关性越高,成本分摊也就越准确。
作业成本法的功能可划分为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两部分。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将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然后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出。通过这两阶段的分析计算,提供了适应新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帐中获得主要成本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配,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和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分配观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过程观众开拓了成本管理的新思路。经的优点在于:更为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从而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及其与决策的相关性: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消耗资料,有利于决策时具体的分析计算。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间接管理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管理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
过程分析有利于找出企业业务活动中各个五一节上的症结,提高业务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效率。过程分析的优点在于:第一,将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转达向作业成本的形成原因,对成本进行“朔本求源”。由作业成本计算的原理可知,产品成本的高低不仅与其消耗的作业量大小有关,还与每种作业上的资源占用量有关,作业量的减少并不能自动减少该项作业所占用的资源。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仅要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要提高生产过程之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高度重视产前调研和产品开发设计管理;第二,使企业的整体成为多个局部的动态有机结合,而不再是局部的简单总和,这有利于企业整体资源的全面优化,实现持续改善,有助于实现业务的根本革新。
4 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行为及组织功能的影响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中,责任会计按企业内部各个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制订责任预算,并据此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评价,强调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间的效绩衡量。但是,由于职能和权限的限制,传统责任会计忽视了许多可控间接费用的责任归属,突出表现在没有规范对分布在不同部分却又具联系和同性质的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上,不利于对从事不同作业的经理人员进行业绩考评。
作业成本管理的推行,使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成为不同部门的可控成本。作业成本法以同质作业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使用更合理的分配标准,使控制主体与被控制对象间的因果关系增强,可控成本的范围拓宽,从而将更多的费用纳入责任管理,规范了责、权、利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时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计算不仅是会计人员使用的一项财务系统,更应该是企业盈利过程的一部分。成本应该在其发生前得到规划和管理,而不只是简单的事后控制。正是在这一观念下,作业成本法已经从单纯的成本会计系统,发展成应用更为广泛的成本管理系统。其应用也已经从制造业延伸到其它行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上一篇:搞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谈项目法人与项目法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