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行动装置的中小型显示技术
由于嵌入式处理芯片的运算能力在这几年间大幅成长,从单纯播放音乐的MP3随身听、只能接听电话的单色单音手机,到可以播放高清晰影音的PMP,以及包含多媒体娱乐功能的智能手机等等,甚至连相机的观景窗也逐渐被新一代数位相机的液晶屏幕所取代,连带的引发了相关产业的另一波革命,那就是中小型显示技术的发展。
传统单色面板(TN及MSTN等)已经不能满足于消费者对于画面的需求,因此逐渐退出这块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全新一代的彩色显示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CSTN、TFT以及OLED等,就特性而言,每种彩色显示技术皆有其优点与限制,因此在为行动式装置寻求显示技术方案时,就必须往更多方向去考虑。
尺寸的可微缩化
由于手持装置都一致的往更轻薄的方向发展,除了在IC以及制程技术方面的演进以外,电池技术的发展也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以以最关键的彩色显示技术来说,目前最为主流的TFT-LCD技术,其实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弱势,这主要是由于TFT-LCD在制程上难以精简的缘故。传统TFT-LCD的制造过程中,1片TFT-LCD面板就必须使用2片玻璃基板以作为底层基板以及彩色滤光片,虽然玻璃基板的厚度逐渐由0.4到0.5mm迈入更薄的0.3mm,但是考虑到TFT-LCD的背光模块、驱动IC等等,想要再进一步轻薄化,就必须在整个制造流程以及材质技术中做出突破,。虽然CSTN与OLED技术在尺寸微缩化的能力上表现更为突出,就以OLED来说,由于其具有自体发光的特性,不需要附加背光模块,在厚度上很容易微缩到1mm以下。
耗电量的控制
除了藉由电池技术的演进来取得更长的使用时间以外,省电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由于关键技术的不同,必须使用大量外围零件的TFT-LCD依然最为吃亏,传统非晶硅(a-Si)TFT包含整个背光的模块,每平方英吋的耗电量约比CSTN和OLED多了十倍以上,这在方面的话,目前也有诸如低温多晶硅之类的液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耗电量,不过低温多晶硅制程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良率也较低。而CSTN由于属于被动矩阵驱动方式,虽然因为偏光板技术的不同,所需要的背光亮度较低,连带的耗电量也得以降低,但是也存在着可视角度小,且在明亮环境下难以看清屏幕的缺点。至于OLED技术方面,由于OLED驱动电压低,加上具有自体化学作用发光能力,而无须背光模块,使得耗电量在主流显示技术上一枝独秀。不过TFT、CSTN等技术在透过搭配新一代的背光模块技术,也能有效降低整个显示模块的耗电量,诸如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碳奈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平面背光板、EL(Electroluminescene)、EEFL(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等背光技术也都相继被提出。
画质的讲究
要在行动装置上欣赏影音、图片,自然所配备的屏幕质量要够好,以这一类的消费市场来说,画质的表现可能就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成败。CSTN技术必须透过彩色滤光片来显示红、绿、篮三原色,再组合成彩色画面,不过由于CSTN无法显示完全的黑白底色,因此在对比以及颜色输出方面,就比较不那么出色,而TFT-LCD则是采用主动矩阵显示方式,每个像素都可通过点脉冲直接控制,因而每个节点相对独立,并可连续控制,这样不仅提高了反应时间,同时在灰阶控制上可以做到非常精确,这就是TFT色彩较CSTN更为逼真的原因。至于在OLED的部份,由于有机材料的选择以及层的结构,决定了颜色、使用寿命和功率效率,因此不同公司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不过OLED技术基本上具有可视角大、对比佳,以及无画面残影的表现,在画质方面具有与TFT技术一较高下的能力。
持续使用寿命
手持多媒体装置在显示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要顾到长时间观看的需求,以一般PMP观看一部电影的时间来计算,大约在2个多小时左右,假设天天看2个小时,那么一年约使用700个小时,而我们以显示技术中寿命最短的OLED来计算,目前OLED面板寿命约可达15,000小时,依此比例看来,其实是足以使用到该PMP产品自然寿命周期终结的,虽然OLED的寿命特性不适合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或桌上型计算机显示环境,不过应用在手持式装置上,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以目前来说,已经有相当大一部份的MP3随身听屏幕采用OLED技术,但是注重影音播放的PMP产品,则仍未见到OLED的实际应用。
各主流显示技术介绍
越新的技术并不一定越适合应用在产品的开发,反而是某些已经经过时间考验的老技术,在已经经过市场的重重考验,以及具有许多实际应用的例子,在产品导入开发时所会遇到的难度也较低。以应用到手持式装置的显示技术来说,目前主流技术仍是TFT与CSTN,虽然因为多媒体影音播放功能的逐渐普及,以及3G影音传输应用开始逐渐发热,在许多重视影像播放流畅度以及画质表现的产品上,几乎已经全面转用TFT技术,不过仍可在市面上许多针对中低阶客群的平价机器,及以省电为主要着眼点的产品中,看到CSTN显示技术的采用。
显示面板占整个行动装置的成本比重非常高,最高约可达到四分之一的地步,因此追求更为平价的面板解决方案,就成了当务之急。虽然各国面板厂新一代的生产线都已经逐渐开出,在产能大量增加的状况下,也可以预期到应用在手持装置的面板价格将会进一步往下探,因此也有不少业界人士预估,TFT显示技术将全面普及,不过TFT与CSTN在成本上仍然有3~4美金以上的价差空间,截至目前为止,CSTN仍被普遍应用在中低阶MP3随身听、低价手机以及双屏幕手机的外屏幕中。
而由于大尺寸高解析面板也逐渐流行,原本在手机市场上相当流行的128×160以及128×128分辨率面板,也已经逐渐走向176×220以及320×240分辨率,且面板尺寸也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从1.8吋到目前流行的2.5吋,而为了维持产品的体积,甚至是进一步微缩,再生产技术方面,以及材质的选择取用以及处理,都变得格外重要。
以下我们就简单介绍各种显示技术以及生产流程:
1、CSTN(color super-twist nematic)
这是一个非常老的技术,最初是在上个世纪由Sharp所开发的无光源显示技术,早期也被应用于PC市场中,担任主要的显示角色。与TFT主要的技术差异在于偏光板的技术上,而由于此类制程难度较低,成本也可有效压缩。
在制程方面,CSTN主要结构,上部是由一块偏光、玻璃以及液晶所组成的LCD屏幕,而下部则是白光LED以及背光板,此外在电路结构的设计上,外来电源Vcc经过LDO来进行降压稳压的动作,并且向LCD的驱动IC进行供电。
由于CSTN之类的面板都是属于反射式组件,功耗小,采用这类面板的机器也可达到更长的待机时间以及使用时间,不过CSTN面板在色彩鲜艳度以及明亮度明显偏弱,不仅在日光环境下难以阅读,响应时间长也是个致命缺点,因此无法使用于较高阶的影音播放装置中。
CSTN还有个特点,就是像素容易相互干扰,而导致crosstalk的现象,要改善这种情形,通常都是藉由减少电容或ITO电阻的方式进行,这是由于ITO所引起的噪声干扰容易导致crosstalk的现象,而除了前述的方法之外,还有藉由减少扫描行的数量,也可以有效降低被干扰的像素。
2、TFT家族
以一般标准TFT技术来说,虽然原理与CSTN面板不大相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相当类似。比如说,TFT结构仍是由玻璃基板、ITO电极、配向膜以及偏光板等等组件组成,每个像素都会有一个晶体管来控制电场的变化,并且可以自由改变电压振幅,因此在对比方面的表现较佳。且由于TFT是主动式矩阵LCD,液晶的排列方向具有记忆性,制式由于FET晶体管具有电容效应,能够保持电位状态,在施加电压变更液晶状态之后,即使移除电压,液晶分子仍会继续维持原有的状态,直到下次施加电压才会再进行改变。
而基于不同的液晶分子排列与偏转方式,也有许多种不同的TFT液晶技术,以及基于各类技术的面板种类,在这方面常见的有IPS(In-Plane Switching)、VA家族(PVA、MVA以及ASV等)以及TN技术面板,其主要差异就在于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式。
传统TN面板的液晶分子都只是在垂直与平行之间进行切换,而偏光板是处于互相垂直的状态,电场不作用时,液晶排列方式正好可以将偏光方向转90度,藉此让光线透过。目前TN面板仍为市场大宗,虽然有色阶过渡表现较差,以及可视角偏窄的问题,不过TN面板仍在发展进步中,并且逐渐解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问题。韩国三星就发表了新一代的B-TNⅢ面板技术,除了可呈现16.7M色深以外,可达到160度以上的可视角以及高达1000:1的对比度,更让TN面板的显示质量逐渐可以跟VA、IPS家族平起平坐。目前应用于小型行动装置的显示装置大多是采用TN面板技术,由于在TFT家族中算是成本较低的一种,所以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而IPS面板的液晶分子是始终于屏幕平行的,只有在施加电压时才会改变状态,而且其旋转方向是属于X-Y轴方式,为了配合结构上的需求,IPS面板必须对电极进行改良,基本上,电极组件都在同一侧,行成了平面电场。这样的设计可使得可视角大幅增加,不过由于液晶分子转动的角度较大,光线透过率较低,所以IPS面板也有着反应速度较慢的特性。一般来说,IPS面板的反应速度大约落在40ms左右,如果没有加上overdrive技术,那么对于一般IPS面板影音应用来说,将是难以被接受的。IPS面板主要着眼于LCD TV家电市场,由于其生产成本高,在PC显示器以及小型化装置上能见度较低。后续的技术演进,除了有LG-Philips公司的S-IPS技术以外,日立公司与台湾晶彩则是采用最新的AS-IPS技术,属于IPS技术的第三代技术。
而VA系列面板则是属于Z轴方式切换,先介绍VA家族的始祖MVA技术,最早的MVA技术是由日本富士通所开发,全名为Multi-domainVerticalAlignment,基本上可称作是一种多象限垂直配向技术。MVA技术主要是利用突出物,使液晶静止时不是维持在传统的直立式,而是会稍微偏向某个角度,因此当施加电压时,液晶偏转的速度也会变快,且因为液晶分子配向的关系,可视角可以达到约170度以上的程度。由于最初MVA技术的诉求点就是高反应速率,原始未经overdrive的MVA面板即可达到约25ms的速度,而新一代可透过overdrive技术增压的P-MVA面板,则可达到6ms以下的反应速度。同样的,此技术针对TV及PC显示器市场,在小型行动装置上使用较少。
至于韩系三星的PVA技术,基本上是从MVA技术直接引用并改良过来的,PVA藉由改变液晶的单元结构,在显示效能提升之际,也提供了比MVA技术更好的对比与亮度输出,新的S-PVA技术同样也可搭配overdrive技术,提供了相当高的GTG反应速度,对比也能够超越700∶1,目前也有对比1200∶1的S-PVA面板出现。虽然PVA技术是三星的独家技术,只有三星独自生产,不过藉由三星惊人的产能,这款面板在市场上的能见度也相当高。
ASV技术严格来说并不是针对特定技术面板的称呼,Sharp把该公司所使用过的TN、VA以及CPA等广视角产品都通称为ASV技术,ASV为Advance Super View或Axial Symmetric View的缩写,主要是通过缩小液晶面板上像素之间的点距,增大液晶颗粒上光圈,并调整液晶分子的排列来降低LCD TV的反射现象,进而增加亮度、可视角以及对比度。基本上,只有CPA技术是属于Sharp专有的广视角技术,CPA技术全名为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以技术架构来说,也是同样属于VA技术的一个分支,CPA模式的每个像素都具有多个方形圆角的次像素电极,当电压加到液晶层次像素电极和另一面的电极上时,形成一个对角的电场,并驱使液晶向中心电极方向倾斜。各液晶分子朝着中心电极呈放射的火焰状排列。Sharp公司在其手机产品上,应用了非常多的ASV技术面板,该面板的特性即是点距非常小,因此画质非常细腻,SONY公司的PSP游乐器采用的也是ASV面板。
3、OLED技术
OLED组件事由位于金属电极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有机夹层所构成,其中的一个夹层必须是透明的。有机夹层是个高度无方向性的非晶薄膜。由于可应用现有的基板架构,主动矩阵OLED显示器可以使用非晶硅(a-Si)或低温多晶硅(LTPS)的TFT基板。
制造有机EL显示面板所采用的ITO(Indium-tin-oxide)透明导电玻璃基板,通常厚度为0.7mm或1.1mm的钠碱玻璃 (soda lime),在约150mm的ITO导电薄膜及钠碱玻璃基板之间镀上约数十微米的SiO2薄膜,以阻绝钠碱玻璃内金属离子游移的干扰。在进入面板制造流程前,ITO基板必须经过清洗,避免有机物的残留,影响到ITO电极的正电荷注入效率。
OLED技术大略分为两支,一种是高分子聚合物OLED,或称为PLED,这种OLED技术主要是利用组件可使用旋转涂布,利用光照蚀刻以及喷墨沉淀技术来制造,若相关技术成熟,那么PLED将可被应用于任意尺寸的显示器组件中。
另一种则是低分子聚合物OLED,也称为SMOLED,这类的制造技术则是采用真空蒸镀技术。小的有机分子被安装于ITO玻璃衬底的某些层内,与PLED制造技术相较起来,SMOLED制程成本低,最高也可显示26万色,并且有较长的寿命,目前普遍应用于手机以及手持多媒体播放装置的OLED,大多就是属于此类技术。
由于OLED无须背光,因此在耗电控制上显得非常突出,不过这种自体发光特性也带来另一种困扰,那就是无法控制反射光,因此在面对日光等强光的直接照射之下,影像将会变得模糊不清。
目前现有的有机材料寿命皆已经达到15,000小时以上的使用时数,算是已经可被接受的范围,因此OLE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产品中。如果在制程中,能够透过完全防止水分的侵蚀及污染,那么还有可能进一步往上提升。不过以目前的有机EL制程中,还难以做到完全隔绝的地步,因此目前的作法,则是搭配贴有吸水剂之外部金属或玻璃封盖,以降低水气侵入的速度,来达到延长组件寿命的效果。(考试考试网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上一篇:LCD工艺—玻璃分断装置
下一篇:民用建筑火灾分析及智能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