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网校 >> 二级建造师 >> 考试资讯 >> 行业新闻 >> 文章内容

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统筹兼顾灾后重建和城乡协调发展

  2008年以来,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在全面开展抗震救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开展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极开展抗震救灾,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在5.12大地震的灾难面前,汉中市城建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临危不惧,团结一心,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一线中去,为夺取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地震发生以后,他们立足灾情,牢牢抓住工作的主动权。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规划局快速反应,立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紧急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及时成立专家工作组由局党组成员带队连夜赶赴宁强、略阳灾区指导救灾工作。随后,又组织省市专家、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分6个组到一线开展震后应急评价,为全面掌握灾情第一手资料,及时排查地震隐患、缓解受灾地区群众的不稳定情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为了促使灾区尽快恢复重建,汉中市规划局紧扣重点,提早准备,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组,调查收集震损资料,对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功能建筑的震损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提供出专题调研报告,为下一步灾区恢复重建科学设计提供技术指导意见,也为国家相关规范调整和修改提供了基础资料。其次是积极联系省测绘管理局,及时对汉中200平方公里的受灾区域进行了航拍,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三是加紧编制完成了宁强、略阳、勉县3个重灾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34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和547个灾村庄建设规划,制定《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及时下发到各县区,有力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

  为确保重建顺利进行,他们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成立抗震救灾工作组和灾后重建技术指导组,把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经过充分讨论、反复商量,提出五条举措力保灾后恢复重建。同时抓好队伍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作为使用干部、检验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各级干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实际表现,作为今后调整使用干部的首要标准。对在重建工作中因责任不到位而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全面把握三个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城乡规划法》颁布与实施,新的城乡规划理念日新月异,融汇贯通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思路,因此,汉中市规划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建设的原则,加快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程,实现了中心城区详细规划的全覆盖。二是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确保村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步推进。三是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队伍,全面提升规划编制水平。四是倾力打造特色城市,加大了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开发。五是突出“四个坚持”,全面提升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他们还坚持建设是抓手,完善城乡配套功能和布局,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有效组织,以项目前期工作为突破口,引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深化经营城市理念,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近几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强化市场运作,积极探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企业机制为城市建设融资的新路子,全力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并已初步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打造成了一个运转畅通、高效快捷、资金充盈的融资平台,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被动局面。

  规划是龙头,管理是根本。规划局坚持管理是保障,引领城乡建设纵深推进。在城市乡规划管理工作上,他们继续推进阳光规划,扩大政务公开度。进一步规范了规划审批程序,完善了规划报建大厅工作制度,实行了项目主审人、规划审批公示及审批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缩短了规划审批效率和时限,实行了行风监督员、建设、设计单位例会等制度,进一步优化了规划运行管理机制。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严格实施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原则的基础上,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树立规划效益意识,在规划招商上做文章,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建设单位排忧解难,主动征求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及建议,平衡各方面力利益,在充保证规划的公共属性的前提下,努力使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行部门联动,抓好规划的批后管理。在规划管理上针对规划、建设、管理分离的现行管理体制,实行部门联动,严格坚持了建管并重,依法行政的管理机制与理念,强化了规划的批后管理。同时,加大了对城市五线、建筑开发度、建筑间距、绿地率、停车泊位、公共配套设施等指标的强制管理,有效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

摘自 陕西建设网




上一篇:青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今年开始施行
下一篇:苏州市建设局四大举措为企业做好服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