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网校 >> 二级建造师 >> 考试资讯 >> 行业新闻 >> 文章内容

建筑语言铭刻永恒生命

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北川,郑重提出将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馆。一年过去了,担任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组组长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吴长福教授说——
   
留存灾难记忆  展示大爱力量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纪念性地震展示综合体。”吴长福告诉我们,北川县城遗址呈现出地震破坏强烈、灾害类型多样、工程破坏类型全、抗震救灾事迹集中等4个基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人文教育、地震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及地震知识的科普教育提供丰富翔实的现场实例。”
   
    因此,概念策划上,专家组重点考虑遗址博物馆建设目标:留存大灾难的记忆、展示人类爱的力量、提升人对自然的再认识。按照这些思路,地震综合体划分为博物馆、县城遗址保护区、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等3个功能区。
   
    按照功能要求,地震博物馆建筑主体将以对灾难、事迹、大爱和知识的记忆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展示自然灾害在自然、人文和科学各方面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互动展示方式,使参观者亲身体会到地震的威力和影响;遗址保护区部分将分为老城遗址保护区、中心祭奠公园、新城遗址保护区、龙尾山自然保护区、县城北部综合服务区等5大区域,设计原则遵循:祭奠与参观相结合、原真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现状与新建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介入相结合。
   
设计场景原真  亡灵不应打扰
   
    吴长福介绍,设计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保持地震遗址场景的原真状态。建设量相对较大的地震博物馆建筑选择在与县城遗址有一定距离的任家坪也是这个考虑。
   
    当然,地震博物馆也是结合北川中学遗迹保护进行整体性设计,教学楼遗址整体保留,办公楼、宿舍等危房予以抗震加固;操场保留泥石流冲刷现场,种植爱心林。中学边上以地景式建筑处理新建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地震博物馆,“整体形态结合依山地形,平缓升起与自然景观融于一体。”吴长福说,遗址区内学校里的课桌凳椅、课本书包等师生遗物都先做抢救性保护,待条件具备再放至馆内。
   
    根据当地政府与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提出了以滑坡灾害区、崩塌灾害区、泥石流灾害区、河流堰塞区、城市废墟区等为主要内容,联合本次地震震中地汶川、工业遗址地汉旺及地震遗迹地漩口等,共同以“强烈地震”为动因的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方案。
   
    “北川在地震中损失惨重,亡灵不应被打扰,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吴长福的话语低沉。
   
大地裂痕裂心  绿色承载追忆
   
    “地震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建筑总体以一条南北向的折线墙为形态、功能和概念的统领。”吴长福面色凝重,“要用建筑语言铭刻永恒生命。”5·12的大地裂痕是人类永远的痛,也是设计手法的核心原则;方案中,这一统领性的墙体在空间上是倾斜的,墙每转折一次,其倾斜的角度也随之不同:建筑形象不断地暗示、唤醒参观者们关于地震的记忆;建筑顶部的天窗和屋架等结构被设计成错动的形象。为何这样?那你就去震区看看吧,看看那些七拱八翘、坑坑洼洼的路面,那豁裂赤黄、百孔千疮的山梁……
   
    方案中,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及北面,设了四座守望塔。守望塔造型源于羌族传统的碉楼,具有眺望、预警及承载寓意天地对话的生命长明灯等功能,“逝去的亲人已经安息,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废墟中让我们坚强地守望北川。”设计书上写道,塔下植树,树池基座取义方舟,“绿色方舟”以绿色承载追忆、感悟,用生命纪念生命、诠释生命。“看了你们的方案,我们觉得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了。”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说。




上一篇:北京多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 多条路段需绕行
下一篇:重庆8000余座桥创下桥梁建筑史五个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