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造价咨询业的发展(二)
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所以,造价专业人员的培养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而且,单位资质的管理也要与人员资格的管理结合起来。不但要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进行管理、开发和使用。
首先,要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造价工程师的数量已经比较可观,经过注册的已超过3万人次,再加上各地的造价员或概预算人员,我们的造价咨询专业队伍已经颇为壮观。现在普遍的提法是,在现在的工程造价咨询业中,具有较高层次的造价工程师所占比例不高,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资信好、技术水平高、影响大的大型造价咨询单位少,所以首先要达到造价工程师数量的要求。但往往却忽略了造价工程师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好像总有这么一种感觉,造价工程师与造价员之间没有一定的层次感,虽然人们也常提造价工程师比造价员具有较高的层次。实际上,相反地,某些造价工程师在专业业务方面太名不符其实了。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参考职称管理的做法。先是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然后是工程师,再接着是高级工程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造价工程师与造价员之间在这方面却还没有很好地衔接,我认为不妨借鉴一下这种思想,虽然不是照搬,但可避免造价工程师与造价员的脱节和交叉。比如说,造价员规定为比较初级的资格,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大量的造价师,进一步发展则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深造价师。据报载,拿了医学博士学位,还不会给病人看病这种现象历来已久。但一些高校已经做出规定,不会看病,休想毕业。可见,今后,各行各业的人才发展将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造价咨询业,试想一下,一个连相应专业图纸也看不懂、连预算也不会做的造价工程师能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吗?
再者,资质管理要与人员资格管理结合起来,脱离人员资格实际的纯粹资质管理是行不通的。现在的资质条件要求,对人员的专业资格不可不谓是严格。就说乙级资质,也就是规定的最低资质等级,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8年以上,并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而且专职人员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6人。如此规定,不难看出,其人员资格标准过于侧重传统意义上的职称级别。既然我们在造价咨询实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我想还是要稍稍淡化职称的标准。如果真的在这方面降低一些"档次",那么,专营的咨询企业将会多起来,兼营的将相应少了,具备业务能力的多了,仅仅是空架子的少了。
最近推出的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将有助于加强对咨询单位的管理,但是最好在咨询合同上注明造价咨询人员,这将有助于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管理,有利于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有利于树立个人资格的作用。
另外,要结合当前改革的环境。改革要有一个大环境,单兵推进难以奏效。脱钩改制本来是大势所趋,本质上是"人的脱钩",但由于现在的人事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有一些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人与事的结合程度不高,就是作为造价咨询企业的"人"与该造价咨询企业的"事"也是很难落到实处。所以要真正把造价工程师变成咨询企业的"人",并不见得容易,这需要周边配套制度的改革。
4、要在监督管理和服务方面下工夫。人们常说,管理出效益。首先,要能够实现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标准要适当,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管就管到实处,而不是用来摆摆花架子的,现在的资质年检制度应该引导造价咨询企业向这个方向努力。为了培养造价咨询单位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能力,我们应引导他们不断引进高科技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工作手段,因为,这对他们是必须的。作为造价管理部门,更重要的则是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譬如现在正在启动的造价信息网络。据有关消息,国家级的工程造价信息网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一些框架,部分省市的信息网络已经逐步开通,但地市一级却近乎空白。在这方面还需我们继续做大量的工作,一个是基础工作,一个是信息接入。如果能从信息化的角度,把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的业绩及时公布,并建立公开不良记录的制度,他们的行为将受整个社会的监督,则有利于执业行为的自律和他律。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造价的信息化还不是很高,从价格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都还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在手段和方法上也不能完全适应造价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在普遍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后,造价咨询企业将对信息有更高的要求。当然,咨询企业本身也要加强信息的积累和搜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年的宽限期很快就会过去,今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保护伞"是暂时的,只有励精图治,增强自身的实力,才是发展的根本之道。造价咨询业的蛋糕是诱人的,谁都想去切一块,我们准备好了吗?
(爱上考试网造价师_)
上一篇:项目施工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下一篇:浅析造价咨询业的发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