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成本管理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A、施工项目成本与施工项目形成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级相关联,也与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相关,因此,成本管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B、在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设计阶段,提高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熟悉招投方案及合同方案,避免无依据的修改,为工程变更创造机会,充分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对公司有利的做法;在中标后的施工前期,根据相关资料编制工程成本预算,一方面是对工程实际成本的测算,另一方面根据招投标图纸、招投标资料、合同以及实际施工图纸进行合同分析,制定相应工作策略,并将整个思路灌输给项目经理及相关设计人员,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的;同时根据成本预算制订相应成本计划及目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成本跟踪,通过核算、统计等方式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控制不必要的浪费,达到事中控制的目的;在竣工验收阶段,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对整个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参照工程成本编制项目结算书,制定相应结算策略,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收入两个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3、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并应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不仅包括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如技术人员在选择施工方法时,要做到技术上切实可行(即工作责任的要求),同时经济上要合理(即成本责任的要求);目标的检查应及时全面,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评价应公正、合理。只有将成本控制置于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之中,成本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控制。如项目经理在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有统筹安排的权力,以确保料、工各项成本相对最低。最后,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5、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成本是指公司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故障成本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质量预防措施,加强质量检验,提高质量水平,降低质量总成本;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现有的质量标准,减少检验程序和提高工作效率,使质量总成本降至较低水平。当前迫切需要的是降低故障成本,因为故障成本是工程质量无缺陷时就会消失的成本,有人把可消失的质量成本喻为“矿中黄金”,以表示其潜力之可贵。企业只有重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降低质量成本,才会有优质的项目为企业能树立良好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6、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遵守这一原则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意识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同时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议工程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开拓创新构建施工合同新体系(三)